政治審查與文學生產——論葉靈鳳主編《立報.言林》的抗戰文藝和翻譯 (Censorship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Ye Lingfeng’s Anti-war Writings and Translation in His Literary Supplement Yin Lin of the newspaper Lih Pao)
Refereed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nd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ull Text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中日抗戰時期香港的特殊位置早為政治家及左翼文人所洞悉,多年以後茅盾憶述周恩來於抗戰期間建議他到這片英屬殖民地開辟新陣線,便曾指出香港「是我們向資本主義國家和海外華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愛國僑胞支持的窗口,又是內地與上海孤島聯繫的橋樑。」1939年1月,葉靈鳳在港接任原由茅盾主編的《立報》副刊〈言林〉,宣稱該刊將繼承抗戰文藝「這一份光榮的傳統」。他利用殖民地「偏安」的政治環境以及聯繫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以至國外的特殊位置,通過撰文、翻譯和編輯從事抗日文藝工作。〈言林〉的編輯和出版,不僅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威迫以及本土語境之中親日的「和平文藝」運動的攻擊,亦同時面對英國殖民政府政治審查的壓力。

從「七七事變」抗戰爆發至日軍佔領以前,香港出版審查制度的研究雖然有限,但憑藉已公開的法律文件、時人評論以及回顧文章,仍可概括勾勒當時政治審查的情況。其時英國為免與日本發生衝突,港督羅富國(Geoffry Northcote, 1881-1948)於1938年9月宣布香港為「中立」地區(natural zone),對任何國家開放而不介入中日戰爭,同時對報刊雜誌的出版實施嚴苛的審查制度,限制抗日言論。本文將以葉靈鳳主編的《立報.言林》為例,探討英國殖民政府的政治審查之下編輯和作者如何以協商的方式寫作及發表,並透過創新、突破的形式保存僅有的言論空間,造成特定時期政治監控之下某種傳遞抗戰訊息的符號系統或功能含混技巧加速發展。本文將進一進探討葉靈鳳如何利用西方文學資源,在多重政治話語矛盾交疊的情況下發表以戰爭為題的小說翻譯,包括蘇聯共產主義作家巴甫連科的《紅翼東飛》(Pyotr Pavlenko, Red Planes Fly East, 1937)以及法國著名左翼作家巴比塞的《火線:一個步兵班的日記》(Henri Barbusse, Le Feu: journal d’une escouade, 1916),從而發展「內在抵抗」的抗戰文藝策略。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Name of Conference「在地姻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Question of Local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tart Date of Conference29/05/2019
End Date of Conference01/06/2019
Place of ConferenceHong Kong
Country/Region of ConferenceHong Kong
Proceedings Title「在地姻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Question of Local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Year2019
Month5
PublisherSchool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ce of PublicationHong Kong
Pages1 - 22
LanguagesChinese-Traditional
Keywords抗戰文藝, 政治審查, 葉靈鳳,《立報.言林》

Last updated on 2020-30-06 at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