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的辯證——跨越歐亞戰爭語境下葉靈鳳翻譯的《火線下》 (Dialectic of War and Peace: Ye Lingfung's Translation of Le Feu in the Contexts of Wars across Europe and Asia)
Refereed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nd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ull Text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歐洲一次大戰爆發,年過四十的巴比塞(Henri Barbusse, 1873-1935)卻自願參軍,並自我定位為「反戰的社會主義者」(le socialiste antimilitariste)。儘管他對自身參戰的信念堅信不移,但其思想和行動複雜慎密,程度超越同代的左翼知識分子而且難被理解。一方面,他堅決反對國際間由軍國主義(le militarisme)和帝國主義(l’impérialisme)所引起的任何戰爭,但拒絕高舉「義戰」的旗幟鼓勵法國兵士參與戰事。另一方面,他強調「反戰」卻沒有加入和平主義者的行列,甚至親赴戰場主張以「另一種戰爭」——國際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消滅戰爭。是以他憑藉自身經驗撰寫的小說《火線:一個步兵班的日記》(Le Feu. Journal d’une escouade, 1916),成為探討作家本人以至戰時歐洲知識分子各種意識型態及對戰爭思考的重要中介。
《火線》涉及各種複雜的戰爭思考和意識型態,隨著中文翻譯的出版,跨越一戰和二戰的時間維度、歐亞文化及戰爭語境,進入中日抗戰的歷史脈絡。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翌年葉靈鳳(1905-1975)避戰南下當時已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並在自己主編的《立報》副刊〈言林〉連載巴比塞《火線》最後五章的翻譯,指出當時「旁的書僅是描寫戰爭的型態,『火線下』却寫了『戰爭』本身」,強調小說「指示今後如何避免這慘殺的途徑」。本文從跨越歐亞文化及戰爭語境的角度重新審視《火線》及葉靈鳳的中文翻譯,並探討以下問題。第一,巴比塞的《火線》作為一次大戰戰爭文學的特點?它如何在帝國主義及和平主義的雙重否定之中發展其獨特的革命思路?第二,在跨越歐亞戰爭語境之下,巴比塞和葉靈鳳有關戰爭、國際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思考在各自的時代面對著怎樣不同的衝擊?第三,抗戰時期香港殖民政府嚴苛的政治審查下,文人如何通過文學翻譯爭取最後的言論空間?葉靈鳳又如何通過俄國和法國左翼文學的選譯,回應當下的政治環境?
《火線》涉及各種複雜的戰爭思考和意識型態,隨著中文翻譯的出版,跨越一戰和二戰的時間維度、歐亞文化及戰爭語境,進入中日抗戰的歷史脈絡。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翌年葉靈鳳(1905-1975)避戰南下當時已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並在自己主編的《立報》副刊〈言林〉連載巴比塞《火線》最後五章的翻譯,指出當時「旁的書僅是描寫戰爭的型態,『火線下』却寫了『戰爭』本身」,強調小說「指示今後如何避免這慘殺的途徑」。本文從跨越歐亞文化及戰爭語境的角度重新審視《火線》及葉靈鳳的中文翻譯,並探討以下問題。第一,巴比塞的《火線》作為一次大戰戰爭文學的特點?它如何在帝國主義及和平主義的雙重否定之中發展其獨特的革命思路?第二,在跨越歐亞戰爭語境之下,巴比塞和葉靈鳳有關戰爭、國際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思考在各自的時代面對著怎樣不同的衝擊?第三,抗戰時期香港殖民政府嚴苛的政治審查下,文人如何通過文學翻譯爭取最後的言論空間?葉靈鳳又如何通過俄國和法國左翼文學的選譯,回應當下的政治環境?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Name of Conference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CCL) Biennial Conference: Text, Media, and Transcultural Negotiation
Start Date of Conference21/06/2017
End Date of Conference23/06/2017
Place of ConferenceHong Kong
Country/Region of ConferenceHong Kong
Proceedings TitleText, Media, and Transcultural Negotiation
Year2017
Month6
Publisher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ce of PublicationHong Kong
Pages1 - 32
LanguagesChinese-Traditional
Keywords法國左翼、無產階級革命、中日抗戰、和平文藝、《火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