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語境下「透明」的語言和政治——國際世界語雜誌《遠東使者》(Orienta Kuriero)及其中國抗戰文藝(Transparent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Wartim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Esperanto Magazine "Orienta Kuriero" and Chinese Anti-War Literature and Art)
Refereed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nd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翌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正式成立,並在〈宣言〉指示從理論、創作、評論、翻譯四方面建立抗戰文藝。不論國際左翼文學或歐洲戰爭文學的「迻譯」,還是國內抗戰文藝的「外譯」,均成為至關重要的抗戰文藝策略,除有助建立國際聯繫爭取國外支持,也讓中國知識分子得以從世界視野檢視中日戰事與家國自身的政治位置。相應當時歐洲反法西斯主義與世界語(Esperanto)的緊密發展,中國的世界語運動亦隨著抗日戰爭而再次蓬勃,甚至提出「為中國的解放而用世界語」的口號。其中被譽為相較「[ 東方 ] 所有世界語刊物更為充實」的《遠東使者》(Orienta Kuriero),即於1938年在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創刊。
有別於香港淪陷以前主要由「南來文人」編輯抗戰文藝雜誌及報章副刊的情況,反日本帝國主義的《遠東使者》乃由駐港的匈牙利世界語者布勞恩(Ferenc Braun, 1896-1992)主編,強調從不偏不倚的態度向國際讀者客觀報導戰爭境況。作為戰爭語境下跨語際實踐的特殊案例,本文將探討以下問題:在整個政治、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翻譯和轉譯過程中,應如何理解《遠東使者》與中國以至香港抗戰文藝的構成關係?雜誌如何憑藉世界語的透明語言(transparent language)本質——沒有種族國族屬性、普世的第二語言和人工語言,建構跨越歐亞文化脈絡的抗戰文藝?本文將通過巴金、艾青以及其他中、日、韓以至歐洲各地世界語作家所呈現的國際抗戰文藝,進一步反思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構想。
有別於香港淪陷以前主要由「南來文人」編輯抗戰文藝雜誌及報章副刊的情況,反日本帝國主義的《遠東使者》乃由駐港的匈牙利世界語者布勞恩(Ferenc Braun, 1896-1992)主編,強調從不偏不倚的態度向國際讀者客觀報導戰爭境況。作為戰爭語境下跨語際實踐的特殊案例,本文將探討以下問題:在整個政治、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翻譯和轉譯過程中,應如何理解《遠東使者》與中國以至香港抗戰文藝的構成關係?雜誌如何憑藉世界語的透明語言(transparent language)本質——沒有種族國族屬性、普世的第二語言和人工語言,建構跨越歐亞文化脈絡的抗戰文藝?本文將通過巴金、艾青以及其他中、日、韓以至歐洲各地世界語作家所呈現的國際抗戰文藝,進一步反思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構想。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Name of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cultural Dialogues, Negotiations and Modernity in Sinophon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art Date of Conference07/12/2022
End Date of Conference09/12/2022
Place of ConferenceHong Kong
Country/Region of ConferenceHong Kong
Proceedings TitleConference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cultural Dialogues, Negotiations and Modernity in Sinophon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Year2022
Month12
Place of PublicationHong Kong
Pages107 - 126
LanguagesChinese-Traditional
Keywords抗日戰爭, 世界語, 無政府主義, 反法西斯主義, 香港, 《遠東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