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典律與戰爭的跨文化語境——中法視野下的中國革命與文學 (Literary Canon and Transcultural Context of War: Chinese Revolution and Literature under the Sino-Franco Perspective)
Refereed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nd published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亞洲爆發點。翌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正式成立,〈宣言〉明確表示要從理論、創作、評論、翻譯四方面建立抗戰文藝;及至1939年2月「文協」之下再組織「國際文藝宣傳委員會」,計劃系統地對外國譯介中國抗戰文藝,以期通過參與國際的反法西斯運動讓中國進入全球視野。

早在中日戰爭爆發以前,國外已非常關注中國的政治情況,美國記者史諾(Edgar Snow)曾編譯中國現代作家短篇小說選集《活的中國》(Living China, 1936),並出版《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 1937)向西方讀者講述仍處於游擊隊狀態的中國共產黨發展;美國漢學家王際真(Wang Chi-chen, 1899-2001)更持續譯介中國古典及現代文學,至二戰結束後出版《中國戰時小說選》(Stories of China and War, 1947)。但通過具體行動關注法西斯主義在華擴張的標誌性事件,乃是1933年9月由法國《人道報》主編瓦揚—古久列(Paul Vaillant-Couturier, 1892-1937)率領「世界反戰大會歐洲代表圑 」訪華進行日本侵華的調查。1934年法國「革命文藝家協會」的機關刊物《公社》雜誌(Commune, 1933-1939)更出版「革命的中國」(Chine révolutionnaire)專號,直接跟當時留學法國的中國現代派詩人戴望舒合作撰文和翻譯,全面向歐洲介紹中國抗戰文藝。

本文據「革命的中國」專號的文獻材料,從跨越歐亞戰爭語境、語言及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瓦揚—古久列和艾田伯(René Étiemble, 1909-2002)如何分別從世界政治脈絡及中國語言文化思潮理解及詮釋中國革命;又三十年代丁玲、張天翼等「左聯」作家及中國革命文學,如何透過現代派作家「雙重」文化位置被引入法語讀者的視野。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Name of Conference中國文學「典律化」流變的反思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 of Cano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Start Date of Conference23/10/2021
End Date of Conference24/10/2021
Place of ConferenceHong Kong
Country/Region of ConferenceHong Kong
Proceedings Titl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 of Cano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Year2021
Month10
Place of PublicationHong Kong
Pages1 - 15
LanguagesChinese-Traditional
Keywords反法西斯主義, 抗日戰爭, 革命文學, 《公社》雜誌

Last updated on 2022-26-07 at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