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covering Cosmopolitanism: Paul Morand's Novellas after the Great War,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 世界主義的沉思──論歐洲戰後保爾.穆杭小說及其中文翻譯的生成與傳播
Publication in refereed journal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法國外交家兼現代主義作家保爾.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一直被視為中、日兩國新感覺派的重要影響來源。但相對日本新感覺派作家主要從英文翻譯理解穆杭的小說寫作而言,中國的新感覺派以至廣義的現代派作家包括劉吶鷗(1905-1940)、戴望舒(1905-1950)、徐霞村(1907-1986)、葉靈鳳(1905-1975),更能直接閱讀穆杭著作的法文原著,並進行翻譯。本文強調穆杭小說及其中文翻譯生產的不同歷史語境,考察戰後現代主義寫作的內在複雜性,並探討以下問題。其一,穆杭在一次大戰後的短篇小說創作,以至它們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經歷了二十世紀初歐、亞兩洲極為複雜的社會政治背景。本文將配合與穆杭關係密切的文藝雜誌《新法蘭西評論》(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N.R.F, 1908- ),闡述其作品與戰後思潮的關係,重新檢視被視為世界主義者(cosmopolite)及擅寫異國情調(exotisme)的穆杭,如何從後設角度反思相關理念。其二,穆杭短篇小說的首次中文翻譯由戴望舒執筆,載於大革命失敗以後劉吶鷗自資創辦的文藝雜誌《無軌列車》(1928-1929)。二十年代穆杭的著作主要由現代派作家翻譯並在上海出版,但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國內文人南遷,四十年代其短篇小說〈六日之夜〉(La Nuit des six jours, 1924)被譯介至當時業已淪陷的香港,至五十年代相同作品再被提倡現代主義思潮的香港文藝雜誌《文藝新潮》(1956-1959)重新翻譯。有別於文學和文化翻譯研究針對兩種語言的詞彙翻譯及文化相容等問題,本文將探討穆杭所代表歐洲戰後現代主義小說中文翻譯的生成與傳播。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Journal name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
Year2015
Month5
Volume Number12
Issue Number2
PublisherCentr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Lingnan University
Place of PublicationHong Kong
Pages47 - 71
LanguagesChinese-Traditional
Keywords保爾.穆杭、一次大戰、現代性、世界主義、異國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