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語境下現代主義的反思——保爾.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種中文翻譯 (Reflection on Modernism in the Context of War: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Paul Morand’s La Nuit des six jours)
Publication in refereed journal
Full Text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 DOI for CUHK Users |
Altmetrics Information
.
Other information
Abstract近三十年來,法國外交家兼現代主義作家保爾.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在現代中文文學的研究裡,均緊密連系著新感覺派的論述。穆杭一直被視為中、日兩國新感覺派的重要精神來源。歷來學者多從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接受研究以至平行研究的方法,再沿著現代都市文明(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浪蕩子(dandy)、摩登女郎(modern girl)、異國情調(exoticism)等不同主題建構了「穆杭與新感覺派」在現代中文文學裡的基本研究框架。本文試就既定論述框架,提出若干重新思考的方向,以求深化我們對穆杭的認識,並在時代和地域意義上,拓展穆杭與現代中文文學關系的研究範疇。第一,本文希望指出在穆杭與中、日新感覺派的研究以外,關注穆杭作品中文翻譯具有的特殊意義。第二,穆杭戰後的小說創作以至它們在華文世界的翻譯與傳播,都經歷了二十世紀初歐、亞兩洲極為復雜的歷史和政治背境。其中,〈六日之夜〉(La nuit des six jours, 1924)一篇曾於滬港兩地被四度翻譯及重譯。本文將重溯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六日之夜〉四種中文翻譯的歷史語境,並將小說重置於不同時代、地域的歷史脈絡下,探討歐洲戰後產生的現代主義小說如何被理解和思考。
All Author(s) ListKWONG Ho Yee Connie
Journal name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Year2014
Month10
Volume Number10
Place of PublicationBeijing
Pages128 - 139
LanguagesChinese-Simplified
Keywords保爾.穆杭、〈六日之夜〉、翻譯、現代主義